七夕节来西山艾维美术馆,亲手制作茶果子送给挚爱之人
摄影 |德珠&
道森如何
西山正午,吹着夏日最后的风。
女人灵巧的指尖长出了鸢尾茶果。
本周末是七夕节,西山艾维美术馆推出第三期茶果体验课,教你如何制作这个季节最美的小吃。
来吧,带上孩子,或者一个人,七夕去西山做一颗茶果,作为给亲人的“乞果”。
说起茶果,就不能不提到它的发源地——怀社。
私人博物馆“怀社”隐藏在西昌路的一座年代建筑中。
博物馆里的藏品涵盖了历史上的一切。娇娇坐在饱经风霜的石狮子和建水雕花的窗棂之间,专心泡茶果。
娇娇是“茶果子”学习室创始人,也是西山茶果子体验班的主讲老师。
茶果子书房位于博物馆内,没有牌匾,但其青春活泼的性格仍然在藏品中脱颖而出。
实木桌面上铺着象牙白色的桌布。娇娇深谙插花艺术,她把绿植布置得井然有序。
每天,她都用干净的手在这里煮茶、泡茶果。
茶点心始于唐代,后来由遣唐使者带回日本,“日本点心”之称。
此后的1300多年来,这种水果经历了数次变化。到了“怀社”,就给它取名“茶果子”。
在怀舍看来,茶在前,水果在后。
茶果的甜味可以消除茶的苦味,在休息时可以缓解饥饿感。茶与果既相盈又相互独立。
槐舍的茶果怎么样?
那只有三指宽的茶果,是娇娇心中的山海四时:
春天,阳光融化了雪,此时的果实“笑上山”;夏天,水滴从苔藓上落下,瞬间“滴落在山上”;秋天,树叶红黄相间,锦绣满野,“山妆”;冬天,山上白雪皑皑,静悄悄的,果子“睡在山里”。
就连樱花盛开的景象,也被娇娇揉进了茶果里。
常见的豆沙、山药泥、米粉、糯米粉构成了茶果的基本原料。
不受时令食材限制的茶果,才是真正不会枯萎的“反季节”水果。
娇娇拿起三角刀雕刻出花瓣的形状,用压棍画出了花瓣的弧度,然后压出了花蕊的细节。
简单的食材精心雕琢成点、线、面,一朵朵粉糯糯的菊花栩栩如生。
娇娇从唐代刑窑中取出白瓷盘,将茶果“菊花”放入其中。两件“唐朝”的器物瞬间结合在一起,产生了仙人的气息。
花蕊茶沸腾了,温柔的美在空气中静静地涌动。
盘子里的紫色茶果格外引人注目。
这颗带有卍字图案的紫色茶果,是娇娇送给儿子们的儿童节礼物。母亲的思绪流到指尖,雕刻出一根明黄色的绞绳和两朵绚丽的水仙花。
娇娇是一名设计博士。她深知茶果与心境的关系:茶果的耀眼光彩来自于制作过程中的“心观”。
当然,茶果的美不止一种。当娇娇站在澄江化石博物馆时,她被5.3亿年前的藏品震惊了。三叶虫、奇虾、海绵……她要把这些死去的小生物变成茶果。
于是,远古海底生物的化石悄然爬上了现代人的茶几。
茶果的生产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。然而,水果的制作方法从来不是为了炫耀技巧。
压、提的力量,来自于真诚。雕刻中更接近风的声音和云的温度。
点心的意义原来是“触动心灵”。
在昆明人眼里,西山就是“灵魂”。这里是城市里最接近山、水、树、云的地方。
从山脚乘坐公交车,沿途苍松碧波,散发着宁静的气息。在幽静的古刹中探访文人墨客的足迹,一山一水、一鸟一鱼尽收眼底,带来无穷情趣。
难道这些美丽的东西都能被我们自己的双手雕刻成茶果吗?
七夕期间,娇娇将在西山艾维美术馆的茶果体验课上给你答案。
在郁郁葱葱的中层茶馆里,和娇娇老师一起听山海的轰鸣,拿起三角脚轮,带着孩子们一起为自己和家人做一盒七夕“巧巧果”情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