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宝不到 2 岁有打人咬人倾向,家长该如何教育?
近日,一位妈妈在后台留言:
我家宝宝还不到2岁,最近发现自己有打别人的倾向。他每次都会打我或他爸爸。昨天,他被发现咬了自己的爷爷。老人很珍惜孩子,口口声声说没事,就是好玩……但我看到孩子爷爷被咬的手臂上有这么深的牙印。我不只是咬着玩,只是训斥了孩子几句,然后家里人都护着他,说宝宝在玩。
你认为发生了什么事?怎样才能教育他不打不咬人呢?
其实,孩子打人、被打,家长们一直都很心疼。
然而,每个年龄段的孩子打人或被打的原因以及处理方法都不同。
婴儿期
1. 婴儿咬/击行为分析
婴儿期孩子的打、咬行为,并不是成年人发脾气后所理解的攻击性、粗鲁行为。
婴儿可能会咬成人喂奶的手、母亲的乳房,或者抓起并拍打他们能够到的东西。这是他们练习自己的工具(嘴、手)并体验不同感受的时候。
虽然咬人的行为相当令人厌恶,但在明白这是宝宝好玩的交流或者心理沮丧的表达后,家长要做的就是教孩子如何使用“工具”。
2. 宝宝咬/打的处理方法
当孩子用手拍家长的脸时,家长可以引导宝宝做其他手部动作或游戏。
当被孩子抓伤或咬伤时,家长不要做出激烈反应或大喊大叫。否则,宝宝会误以为这样可以引起家长的注意,认为你也觉得好玩,这样宝宝下次就会更加抓伤、咬伤。行为。
正确的做法是,首先保持冷静(确实不容易);
然后,当宝宝咬得比较用力时,紧紧抱住宝宝,将乳房的其余部分靠近宝宝的鼻子(咬其他部位时,家长可以直接用手捏住宝宝的鼻子),让宝宝感觉呼吸困难,然后宝宝就会自己放开。
同时他黑着脸告诉宝宝,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,他很不高兴,这种行为不值得鼓励。
这个动作需要反复重复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。
对于出牙期间因牙齿痒而咬人的宝宝,家长可以准备牙胶。不建议使用食品磨牙棒(不够硬,容易窒息和咳嗽)和液体填充磨牙棒(有咬破和意外吃到填充物的风险)。并经常清洁牙胶。
幼儿期
1.儿童咬/打行为分析
15个月至30个月的幼儿时期的婴儿语言和情感表达能力尚不成熟,此时最容易出现攻击性的抓、咬、拍打等行为。
一方面,这个时期的孩子还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各种需求,只能通过动作来交流。
渐渐地,当语言表达能力发展起来时,抓伤和咬伤的行为通常会停止,但击打不会立即停止。
另一方面,一旦宝宝此时的行为受到限制,他就会感到沮丧。这种独立性的丧失会立刻导致强烈的挫败感,让宝宝失去控制自己的能力。
婴儿发脾气仅仅意味着他或她不高兴,发脾气行为与成人严重情绪或人格障碍的症状无关。
一些非常敏感的孩子很容易被冒犯,因此更容易生气。大多数这样的孩子在出生后都很紧张并且非常活跃。作为一个婴儿,总是很难平静下来。
这些孩子在幼儿期就开始对其他孩子、成人甚至动物表现出攻击性。
他还经常无缘无故地突然发作,而且总是很烦躁。即使你生气时伤害了别人,你也不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。相反,他们会认为“别人惹了他们”,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借口。
2. 被幼儿咬、打的处理方法
父母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减少或防止孩子的攻击性行为:
(一)充满爱的家庭
在幼儿期和学前阶段,为孩子提供稳定安全的家庭生活、充满爱心的管教和全天候的陪伴。
(2)不观看暴力场面
尽量不要让孩子在电视或视频中观看暴力场面、打斗场面、大人打孩子等。生活中,父母不要对孩子无礼,也不要随意打孩子耳光,防止孩子效仿。
(三)必须遵守规则
告诉您的宝宝规则存在并遵守它们。每个关心孩子的人都应该就孩子违反规则时该怎么做达成一致。
家长除了在孩子做错事时进行教育外,还应该对孩子积极、得体的行为给予表扬、真诚的表扬。
(4)其他反应方法
有必要积极强化父母想要的行为,并教孩子其他反应方式。生气时,应该用言语来表达愤怒,而不是打人。
(5)不攻击他人
让您的孩子了解真实的侮辱和想象的侮辱之间的区别,以及正确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出于愤怒而攻击他人之间的区别。
冷静而坚定地告诉孩子“不许打”,坚决制止孩子踢打、推搡,不让他伤害自己。
(6)冷静打断策略
当孩子行为不当时,也可以采取“冷静打断”策略,孩子1岁的时候就可以使用,但“冷静打断”策略是不得已而为之。
这时,可以让孩子坐在椅子上或者没有玩具的空旷的地方。这其实是为了帮助孩子停止错误的行为,平静下来。
你可以向孩子简单解释一下为什么要他这样做,“平静的打扰”可以在孩子平静下来后立即结束。
幼儿偶尔发脾气是正常的,但到 4 岁半时,发脾气的频率和强度应该减少。
如果孩子突然频繁发脾气,或者持续时间较长、攻击性强,持续数周,而家长无法应对,则应带孩子去医院检查。
学前班
1.学龄前儿童咬/击行为分析
如果早期不制止宝宝打别人的行为,婴儿期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行为,在童年时期就会演变成攻击性行为。
学龄前儿童打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:
● 不知道如何应对
当孩子想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时,由于社交或语言能力不足,不知道如何正确打招呼,所以他或她会使用肢体语言——敲击,进行社交。
● 习惯以自我为中心
这个阶段的孩子可能还无法理解他人的感受,不知道打耳光/咬人会对他人造成伤害,无法理解他人的感受,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,打别人变得很随意。
● 社交认知能力不足
小孩子的眼里没有对错,也不知道打人是不对的。有时当有人推我时我不知道如何生气,因为在孩子眼里,打或推别人并不是一件错误的事情。
● 释放压抑的愤怒
当孩子生气时,他会通过攻击别人来发泄愤怒。比如,当心爱的玩具被拿走时,如果他不懂得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,他就会直接用行动来发泄自己的不满。
● 成人强化的击打行为
当宝宝打人的时候,家长的反应过大,比如大喊大叫制止或者大声教育孩子,这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心态,认为打人会引起家长的注意。他们认为这样做和其他事情有很大不同,所以他们会不断地尝试打,然后注意家长的反应。
● 不当模仿
父母、孩子、或者影视剧里都有用手打人的例子,孩子看到就会模仿。
●其他生理、心理因素
孩子在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也可能会打人,比如生病了、累了、困了等,或者生活发生了变化,比如搬家、上幼儿园,一时无法接受时,就会打人。也可能会一味地挥手、打耳光来发泄不满。 。
2.学龄前儿童咬/打的处理方法
(1)孩子打别人
当孩子在一起时有打架行为,但没有孩子因此生气或哭泣时,父母一般不需要干预。这是因为他们正在玩游戏。
但如果孩子经常打人,并且打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,家长就需要进行干预。
● 坚持认为打人是错误的
你能问孩子为什么打人吗?如果对方的行为让他们在打人之前感到不高兴或生气,比如被另一个孩子骂,父母应该告诉孩子,正确的解决办法是要求对方向自己道歉,而不是打人。
即使对方是个顽皮的孩子,不肯道歉,父母也要让孩子知道,虽然对方有错,但打人也是不对的。
如果你因为想玩别人的玩具而打人,但对方不给你,那就直接批评孩子,因为玩具是别人的。对方有权利不给你玩。你不应该打人并直接要求孩子向对方道歉。 ;如果你因为在游乐场排队玩玩具而打了人,你应该耐心地向孩子解释他们是轮流的,需要等待,或者他们不能打人,需要道歉。
只有父母发现孩子打人背后的原因,耐心地向孩子解释自己的问题,孩子的怒气才能慢慢消失,打人的行为也逐渐减少。
●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
孩子不知道被击中的严重程度或疼痛。这时,家长可以打孩子,让孩子感受到被打的痛苦(打的程度要小心控制,不能太轻也不能太用力),然后告诉孩子你会伤害他。打人是不对的,所以我们要互相道歉。
● 养成正确的社交习惯
向孩子解释,当他们有要求或想法时,应该用嘴说出来,表达自己的情绪,而不是用手打别人。打人是一种错误的行为,如果做错了,你需要承担后果。
家长可以在家多练习,慢慢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社交习惯。
家长还需要了解孩子打人时的心理是怎样的,确认孩子的情绪后才能对症下药。当孩子懂得如何正确表达情感时,他们的社交能力自然会提高。
(二)孩子被他人殴打
如果孩子在被打后感到委屈或生气,就说明他或她有被欺负的感觉。这时候,无论对方是无意识地玩耍,还是恶意打人,家长都需要进行干预。
生活中,很多父母可能都会告诉孩子要“反击”。这种教育方式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。以暴制暴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。
家长要学会理解孩子,安抚孩子的情绪,比如对孩子说,我知道他打了你,你很生气。
然后找到另一位家长,一起讨论解决办法。这取决于另一个孩子打人的原因,针对不同的原因可以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案。
最好是父母双方共同教育孩子,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如果对方是熊家长,执意不道歉,那么他也应该让自己的孩子知道,对方打人是不对的,错在自己。
以后要避开对方,不要让孩子和对方玩耍,以免误入歧途。
家长和孩子应该在家多练习场景。如果以后遇到真实的被打的情况,孩子们自然会知道如何寻求帮助和处理问题。
通常,随着孩子的成长,言语交流会逐渐取代身体交流,这种攻击性行为也会逐渐消退。
来源:DrG Scientific Parenting(imingbailema)为您提供最需要的育儿信息!每周原创亲子视频,成为更好的妈妈!原标题《孩子被打或被打,老少皆宜的解决办法!》 》经许可转载。